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自动化机械设备质量怎么样

自动化机械设备质量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1-31 点击:90次

东莞鑫伸自动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产品质量怎么样

我们是后街的一家生产音箱的厂家,年前订了4条鑫伸机械公司的流水线,用了感觉质量很好,而且售后服务非常给力,随叫随到,真正做到了顾客至上哦

自动化机械的优点有哪些?

一、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能够制造更多的产品,每个劳动力的投入能够创造更高的产值,而且可以将劳动者从常规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转而从事更加有创造性的工作。

二、产品质量具有高度重复性、一致性,能够大幅降低不合格率。

三、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机器自动化装配生产的节拍很短,可以达到较高的生产率,同时机器可以连续运行,因而在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下能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四、产品精度高。机器设备上采用了各种高精度的导向、定位、进给、调整、检测、视觉系统或部件,可以保证产品装配生产的高精度。

拓展:

1、目前自动化机械,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自动化是专门从事智能自动控制、数字化、网络化控制器及传感器的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公司,其众多的功能模块、完善的嵌入式解决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众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公司的产品拥有多种系列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自动化设备由振动盘搭配组成。

2、常见故障检测

任何一台自动化机械都是由执行元件,传感器部分,控制器部分三部分组成,当自动化设备突然出现故障不工作,或者工作顺序失常,就必须进行故障诊断。下面我们从组成设备的三部分来了解一下诊断自动化设备故障的方法。

(1)检查自动化机械的所有电源,气源,液压源。

电源,气源和液压源的问题会经常导致自动化设备出现故障。比如供电出现问题,包括整个车间供电的故障,比如电源功率低,保险烧毁,电源插头接触不良等;气泵或液压泵未开启,气动三联件或二联件未开启,液压系统中的泄荷阀或某些压力阀未开启等。检测自动化设备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电源,包括每台设备的供电电源和车间的动力电。气源,包括气动装置所需的气压源。液压源,包括自动化设备液压装置需要的液压泵的工作情况。

自动化机械精准度高,质量好,为什么仍然无法替代手工业?

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生产流程中机器对人的替代。

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很现实的原因,东莞有多家企业,他们现在面临的困境不是订单不够,而是订单太多了,工人却不够,所以难以扩大产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企业主都开始尝试更多地用机器来替代人。这个努力正好和近年来流行的“智慧制造”的概念很合拍。

但这就引出两个问题要回答。

一是,“智慧制造”是否会改变供应链的逻辑,让制造业能够从中国转走?

二是,“智慧制造”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如果都能替代掉,是不是中国的又一个优势也丧失掉了?

高端机器等于技术优势吗?

第一个问题,越是用机器替代人,就越需要生产流程的专业化、标准化,才能让机器发挥作用。

而越是专业化标准化,就越是脱离不开规模化的供应链体系,所以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智慧制造”不会改变中国的供应链优势。

至于第二个问题,要回答它,就必须到深入到“智慧制造”具体的实践中,去看看在真实的生产流程中,机器究竟是怎样在发挥作用。

东莞的一家冠威公司。这是一家港资企业,技术水平在模具行业当中属于顶尖之列。就是在这里,我们发现,机器对人的替代,也只能是在特定生产环节上。

冠威的创始人带我们从头到尾参观了模具生产的全流程,这个流程可以粗略分为研发、设计、编程、精密机械加工、组装五个环节:

在研发环节,客户会提出要求。但客户的要求经常只是一种功能性的描述,产品具体该是什么样子的,客户也说不清。这就需要模具厂与客户共同开发出框架性的方案。

接下来进入设计环节,模具厂把框架性方案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

然后是编程环节,操作方案会被转化为数控机床上的程序。

再之后,数控机床开始对钢材进行各种精密机械加工;

最后,把机械加工出来的若干个模块组装在一起,完成一套模具的生产。

没想到,机器只能在后端的精密机械加工和组装环节替代人,前端的研发、设计、编程环节,机器是没法替代人的。

原来,模具的研发和设计中有一系列非常微妙的东西。

比如,对于客户的需求和构想,模具厂需要与客户探讨,这种需求该用怎样的结构设计才能够实现。如果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对于具体的生产没有经验,就很难想到方案的很多细节是否具有可实现性。

比如:往模具中注入塑胶溶液时该用什么样的材料,材料的强度、使用寿命,塑胶溶液进入模具时候的进胶点、以及排气孔位置该如何设计,等等。要想将这些问题全都考虑周全,就需要工程师有足够的生产经验。

而且,这些经验有很多是难以量化、无法言传的。因为,各种材料的物理属性,诸如膨胀率、缩水率、流动性等等,材料的生产厂家也只能给出一个大致范围。

这就会导致具体生产过程中会有误差率,而每个环节都有误差率,积累到最后,生产出来的东西和最初设计的可能就是两回事了。

所以,真正有水平的工程师,必须要能够掌控这种误差率,知道如何去设计、控制各个环节,让各个环节之间的误差率彼此对冲,让最终出来的总误差率能够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接下来,还需要高水平的熟练工人,在具体的操作中实现工程师的设计。

一个企业的技术高低,当然要看它用的机器,但机器谁都能买,形成不了差异化的优势,这种时候,能分出高下的地方,就是这个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熟练工人。

隐性知识是什么?

那问题来了,高水平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的这种知识又是怎么来的呢?是否能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取呢?

很遗憾,做不到。这种知识一方面需要设计者和操作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还需要丰富的生产经验。

这种经验的获得,无法通过简单的讲述来传授,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体悟出来。就好像教人游泳不能光靠说,你明博体育下载说得再详细,听的人也听不会。要学游泳,必须得跳到水里,划水,呛水,在实践中才能学会。

说到这你就明白了,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还真不是师父愿不愿意教的问题,而是有些东西,必须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

如果你喜欢看篮球,可能会注意到一种说法,那些顶级球员每天都会大量训练,保持自己的肌肉记忆。

啥叫肌肉记忆呢?就是不用靠脑子去想,下意识就把动作做出来。你看到一个球员几乎不用瞄,出手就有三分球,那靠的就是肌肉记忆。

就算你请顶级球员来给你指导,他也只能指导你的动作姿势,不可能把他的肌肉记忆传给你。你必须依靠自己的领悟,再加上刻苦的训练,才能获得你自己的肌肉记忆。

等到练成的时候,你也有了和师父一样的命中率,但可能你的动作和师父却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在身体条件上仍然有具体的差异。最终你要达到的,是“得其神而忘其形”,“形”是具体的标准动作,可以忘掉,因为动作的整齐划一不是目的,能投进球才是目的;咋投咋有,那才是你得到的“神”。

我用肌肉记忆这个概念,是想拿它做个比方来告诉你,我们通常在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可以规模化传播的知识,是一种“形”的知识;但还有一些知识,没法规模化传播,只能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让徒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悟出来,是一种“神”的知识。后面这种知识,学术上有一种专门的说法,叫做“默会知识”,又叫“隐性知识”。我们前面说到的那种高水平工程师和熟练工人,他们的优势,就在他们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上。

概括来看,隐性知识有两个特征。

首先,隐性知识难以传播,只能在实践中生成和传授。

其次,隐性知识又极为重要。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显性知识的前提,就像模具制造中,虽然精密机械加工、组装这两个环节是可以用自动化的机器来完成的,

但判断在什么工序中、怎么来使用什么样的机器,又是在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决定的。

另一方面,当竞争者之间在显性知识上大致相当的时候,隐性知识就会成为关键的差异化优势。

“智慧制造”中的“制造”有什么奥秘?

于是,我们在调研中意识到,“智慧制造”这个理念,其实应该被拆解为两个部分——“智慧”和“制造”。

通常所说的“智慧”这部分,实际上恰恰是可以用机器替代人的部分,也就是用显性知识能够搞定的部分。这部分我姑且称为制造业中的“技术”。

而“制造”这个部分,不仅包括机器的工作,还必须包括人的能动性参与,这就需要一系列的隐性知识。这部分我姑且称为制造业中的“手艺”。

“手艺”这种隐性知识是难以大规模传播和积累的,它只能在实践当中被体悟,而中国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提供了最大规模的实践机会。

工厂能够从中国迁走,但是这个人群的隐性知识无法跟着被迁走。

当然,在迁入国的制造业中,隐性知识也可能会慢慢地生长出来。但是,隐性知识的生长需要足够多的实践,只有足够大规模的供应链网络,才提供得了这么多的实践机会。

所以,迁入国培养隐性知识的条件,也比不上中国,“手艺”养成的速度和最终的成就,也难以和中国工人及工程师相比。

我们甚至可以在创新层面上进一步区分出基于显性知识的创新——技术创新,和基于隐性知识的创新——工艺(手艺)创新。